古琴曲:流水
元 王振朋 伯牙古琴图
古琴曲《流水》歷史悠久,遠在歷史古籍《列子》與《呂氏春秋》均有記載,春秋時代著名古琴家伯牙(詳見下文)曾彈奏《高山流水》给知音子期,創造了《高山流水遇知音》的千古佳話。《高山流水》本是一首琴曲,到唐代被分成《高山》和《流水》兩曲。《流水》最早見於明代的《神奇秘谱》 ,歷代流傳下來的版本眾多,現代廣泛採納的版本是後世版本。
古琴曲《流水》是一首極具表現力的樂曲,充分運用「滾、拂、打、進、退」等指法及上、下滑音,生動地描繪了流水的各種情態。旋律起首之音,時隱時現,猶如置身高山之巔,雲霧繚繞,飄忽無定。繼而轉為清澈的泛音,節奏逐漸明快,「淙淙錚錚,幽間之寒流﹔清清冷冷,鬆根之細流。」凝神靜聽行雲流水般的旋律,好似歡泉於山澗鳴響,令人愉悅之情油然而生。隨之旋律開始跌宕起伏、風急浪涌。。。曲末流水之聲復起,緩緩收勢,整首樂曲一氣呵成,聽之如同得到了流水的洗滌一般,不禁令人久久沉浸於「洋洋乎,誠古調之希聲者乎」的思緒中 。(見百度百科)
一九七七年,美國宇航局的“旅行者”離開地球,向無止境的外太空出發,尋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物。它帶着的其中一份人類「手信」,是一張唱片。在古琴音樂家周文中極力推薦下,《流水》這首古琴曲被列入該唱片其中,樂曲由著名一代古琴宗師管平湖彈奏,用的是南宋時代斫製的連珠式“鳴鳳”傳世古琴。
伯牙:絕世琴家
伯牙與子期這個傳世佳話發生於春秋戰國時期,俞伯牙,晉國的上大夫,是當時的一名著名琴師,善彈七弦琴。伯牙獲得個人精湛琴技的由來,也是一個曲折的故事。
唐·吳兢《樂府古題要解》卷下:
“《水仙操》,右舊說伯牙學鼓琴於成連先生,三年而成。至於精神寂寞,情至專一,尚未能也。成連雲:‘吾師子春在海中,能移人情。’乃與伯牙延望,無人。至蓬萊山,留伯牙曰:‘吾將迎吾師。’刺船而去,旬時不返,但聞海上水汩汲漰凘之聲。山林窅冥,群鳥悲號,愴然嘆曰:‘先生將移我情。’乃援琴而歌之。曲終,成連刺船而還,伯牙遂為天下妙手。”
伯牙向成連先生習琴三年有成,成連老師覺得伯牙琴技雖是足夠,但對音樂的情至和內心的領會仍然不及。老師對伯牙提議:“讓我的老師子春教導你的性情吧”。伯牙從命,二人渡海至蓬萊山,連先說要先去迎師,獨自坐船離去。成連多日都不回來,伯牙孤單一人呆在荒島,沒有人聲,祗聽到浪花的洶湧咆哮、山林的幽暗、及山林裡和海天上悲鳴的鳥群。他才恍然領悟到老師的用意,蒼然感嘆道:“老師是陶冶我的性情”。他欣然撫琴高歌,唱完後,成連乘船回來。此後,伯牙的琴技更上一層樓,成為天下妙手。
荀子曾稱贊伯牙高超的琴技:“伯牙鼓琴,六馬仰秣”,稱馬兒都被他的琴音吸引,仰首傾聽,連吃草都忘掉了。
也許是曲高和寡,伯牙常常感嘆沒有了解他的音樂的知音人。他成名後,被喜愛音樂的楚王召進宮中給他演奏。演奏中伯牙看見楚王的舉動,便知道不懂音律,更遑論他彈的古琴意境。伯牙嘆道:“茫茫人世,知音者何?”說完,終止演奏,默然離去。
圖片來源:網絡
高山流水遇知音
這一年中秋,成為晉荀子國大夫的伯牙奉命出使楚國。船途經漢陽江口,遇到了狂風暴雨,無奈之下,祗好停靠於漢口山崖之下避雨。夜晚大雨過後,空氣異常清新,明月透過雲霧散發出誘人的光輝。面對此良辰美景,伯牙不禁撫琴以舒情懷。正當他完全沉醉在靜寂的環境和自己優美的古琴旋律中時,猛然發覺附近有一人站着偷聽。他失驚之下手指用力失衡,“砰”的一聲把一根琴弦撥斷了。伯牙大聲喝道:“船外何人?”有人答道:“先生見諒。適才祗因岸邊避雨,無意之中聽聞琴聲,不覺忘形。”伯牙循聲望去,祗見一位頭戴斗笠、身披蓑衣、手持扁擔的樵夫站於岸邊。心中一動,問道:“莫非你聽得懂?”樵夫答道:“不敢當,略知一二矣。您剛剛彈奏的是《泣顏回》,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,琴弦斷了,不知是否也?”伯牙一聽,此人道出了曲名,再見此樵夫不卑不亢,趕忙熱情請上船來敘談。
伯牙問道:“莫非無論我彈什麼,你都能知曉?”“樂為心聲。你心有所感,由弦音表達出來。善聽之人,當然能知曉彈奏者的心情。《詩經》有言:‘他人有心,余忖度之。’就是這個道理。”聞聽此言,伯牙換好琴弦,靜默片刻,錚錚的琴音又從指下流出。樵夫感嘆道:“琴聲巍峨,如同高山。”伯牙聞言,心中微微一驚,卻未動聲色,繼續彈奏。樵夫又感嘆道:“琴聲委婉流暢,狀若滾滾江流。”伯牙大喜過望,站起身來,恭身施禮:“彈奏前曲時我心中正想著高山那巍峨的形象,後曲我心中正念及曲折蜿蜒的流水。你能了解我的心意,真是我的知音啊。敢問先生大名?”樵夫告知伯牙姓名,伯牙大驚,連連道:“原來你就是子期先生。久聞先生善聽,但無緣得見。今日一見,果然名不虛傳。”原來這鐘子期並不是普通的樵夫,祗因朝廷混亂,諸侯割據,隱居山林,打柴為生,不願出仕。於是,伯牙、子期徹夜長談。之後,二人結為金蘭之好,常常相伴而游。
伯牙與子期相見恨晚,伯牙更喜獲知音,常常感嘆道:“如果世間没有賢弟這樣的知音,愚兄該是如何的寂寞。”他們珍惜共聚的時刻,每次離別時都臨別依依,總會約定下次見面的日子。
數年之後,伯牙如約回到舊地,萬分興奮地期待重見子期的時刻。可惜,他那時才發現鍾子期已經不幸英年早逝。失去知音,伯牙悲痛欲絕,來到子期墓前,失聲痛哭。情緒稍定,伯牙取出琴,在子期墓前彈奏。斯人已逝,唯見荒塚﹔今生今世,再無知音……想起這些,伯牙又潸然淚下,泣不成聲。一曲未罷,伯牙忽然扯斷琴弦,將視同生命的愛琴摔在子期墓前,自語道:“賢弟啊,從今往後愚兄不復鼓琴。”
明代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(第一卷伯牙摔琴謝知音)說伯牙長歌當哭,吟詩一首:
“摔碎瑤琴鳳尾寒,子期不在對誰彈;春風滿面皆朋友,欲覓知音難上難。”
從此,伯牙的琴聲隨著子期的故去而消失,祗留下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傳世佳話和“摔琴謝知音”的一個感人故事,世人亦以“高山流水”象徵深厚友谊,把“知音”喻作知心朋友。此外,後人在相傳伯牙與子期偶遇的漢陽龜山西面、月湖南側建了古琴台作為紀念,又稱伯牙台,建於北宋,後屢遭損毀,清代復建,現代成為當地重要旅遊景點。
古琴台
千金易得,知音難求,古今皆然。著名詩人孟浩然曾為知音難覓而嘆道:“欲取鳴琴彈,恨無知音賞”;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畢生廢寢忘餐,思量如何“雪靖康耻,從頭收拾舊山河”而經常無眠,每次“獨自繞階行”,“望見簾外月朧明”時既想起自己的壯志被奸人阻撓,心頭無限孤憤,又嘆息知音難遇的悽愴心情:“欲將心事付瑤琴。知音少,弦斷有誰聽?”
天涯何處覓知音,何嘗不是古代的騷人墨客,或是現代的凡夫俗子的渴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