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琴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,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。
起源
(一)傳說
古琴起源於何時,何人是首創者,歷來琴家們說法不一,至今尚無定論。總括起來,歷史典籍中有以下諸種說法。如伏羲說;神農說;炎帝說;皇帝說;堯說﹔舜說﹔等。上述諸傳說都與中華民族的始祖聖人有關,迄今有四五千年的歷史。盡管他們是否為琴的首創者今天還難以確定,但上述記載的傳說對今天的我們而言,至少明示了兩點:一是古琴有著悠久的歷史﹔二是琴與古時那些智慧超群、大仁大德的明君、聖賢密切相關,一出現就具有了在國人心目中和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,被尊崇到“聖人之器”的神聖。
相比較而言,有關舜創始古琴的說法,歷史典籍更為豐富和具體。《禮記•樂記》《史記•樂記》《史記•五帝本記》等都有明確具體記載。此外,古代中國約於虞舜時代開始養蠶,而由於蠶絲具有堅韌柔韻等特性,便被用來製作琴弦,琴因之有“絲桐”的別稱。因此,虞舜始創琴或虞舜時代創始中國古琴的史實更使人確信。
(二)出土實物
迄今見到的最早的古琴實物,為在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,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。較早的有在長河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七弦琴,距今則有一千九百余年的歷史。
(三)文獻記載
古琴最早見於典籍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《詩經》中關於琴瑟的記載,如“妻子好合,如鼓琴瑟”、“我有嘉賓、鼓琴鼓瑟”,等等。《詩經》是距今約三千年的西周時期編輯成書的,而古琴從產生到流行於民眾之中並被以詩傳頌又收入《詩經》中,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。因此,通常所說古琴有三千余年的歷史確是可信的。
演變
早期的琴為宮廷裡雅樂的伴奏樂器。周朝前中期,一些重大的祭祀場合,琴往往與其他樂器一起伴唱《詩經》中《頌》這類歌曲,因而當時琴又稱為 “頌琴”,而操琴者主要為廟堂巫師,師曠、師襄為其中的傑出代表。
大約自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開始,隨著新興的文化人階層——士的興起,琴開始被士用來伴唱《詩經》中大雅、小雅這類歌曲,琴又有了“雅琴”的稱號,孔子、伯牙、鄒忌等人就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士兼琴家。“士無故不撤琴”,逐漸成為文人的時尚。
自先秦兩漢後,琴逐漸發展成為文人修身養性、陶冶情操、抒懷胸意、寄托願景,尋朋會友的必備樂器,琴樂所表達的內容越來越具有社會性、思想性和生活性,豐富而多彩。
三國魏晉至南北朝之世,士人與琴之密切幾乎達到了頂峰,以嵇康、阮籍為首的“竹林七賢”最具代表性。
琴从庙堂巫师、君王宫人逐渐走向士人、民间、社会、生活,反映出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永衡价值及其艺术生命力。卓文君听琴遇司马相如成百年好合,诸葛亮抚琴退司马仲达演空城大计,显示了琴在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特殊意义。
琴從廟堂巫師、君王宮人逐漸走向士人、民間、社會、生活,反映出琴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永衡價值及其藝術生命力。卓文君聽琴遇司馬相如成百年好合,諸葛亮撫琴退司馬仲達演空城大計,顯示了琴在人們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特殊意義。